8月7日,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数据显示,截至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32043亿美元,较6月末上升113亿美元,实现连续两个月正增长。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资产负债表持续收缩、美债收益率剧烈波动的背景下,中国外储的韧增长引发市场高度关注。
从数据拆解来看,7月外储增长主要受益于三大动能:美元指数当月下跌1.05%,非美货币估值提升带来约70亿美元正向贡献。特别是欧元、英镑对美元分别升值1.2%和1.8%,推动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资产重估。全球债券价格反弹产生资本利得,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3.85%回落至3.95%,德债、日债收益率同步下行,带来约30亿美元账面收益。
第三,货物贸易顺差持续扩大,7月进出口数据超预期,单月顺差达806亿美元,为外储提供稳定现金流支撑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外储回升发生在美联储激进加息周期中,具有特殊信号意义。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,当前3.2万亿美元的外储规模相当于15.7个月的进口覆盖能力,远超国际警戒线,且短期外债/外储比例维持在38%的安全区间,显示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具有较强抗压。
市场更应关注的是外储结构的深层优化。据世界黄金协会最新报告,中国央行7月增持黄金23吨,实现自2022年11月以来的连续第十个月增持,黄金储备总量升至2136吨,占外储比例突破3.5%。这种"明增外储、暗调结构"的操作,实际上正在重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安全边际。
在全球央行掀起"去美元化"浪潮的背景下,中国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绝非偶然。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全球央行净购金量达387吨,创同期历史新高,其中中国贡献了约30%的增量。这种集体行动背后,折射出国际货币体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。
从战略安全维度看,黄金增持是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必要举措。俄乌冲突后,美欧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的极端案例,促使各国重新评估储备资产的安全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测算,若将黄金储备占比提升至5%,可对冲约600亿美元规模的潜在金融制裁风险。当前我国黄金储备的美元价值约1324亿美元,距离这个安全阈值仍有增持空间。
在资产配置层面,黄金正成为对抗通胀的新锚点。2023年上半年,美国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涨幅维持在4.1%-4.7%高位,而实际利率长期倒挂削弱了美债的抗通胀功能。相比之下,黄金年内涨幅超8%,展现出更强的购买力保护特。民生证券研报显示,黄金在资产组合中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,组合年化波动率可降低0.3个百分点。
更深层次的是货币主权弈。截至7月末,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占外储平均比重已达14.3%,而我国3.5%的占比明显偏低。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指出,当黄金储备占比达到8%-10%时,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获得更坚实的物质基础。这种战略布局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形成共振——SWIFT数据显示,7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升至3.06%,连续三个月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。
展望未来,央行黄金增持可能呈现"总量稳步提升、择机动态调整"的新特征。世界黄金协会预测,2023年中国黄金增持量有望突破150吨,同时不排除通过国内矿藏增产、上海金交所平台扩容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黄金供给体系。这种具有前瞻的战略布局,正在为不确定的全球金融体系注入确定的中国方案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3 某某财税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粤ICP备xxxxxxxx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