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价闪崩背后的三重绞:空头撤退、需求疲软与地缘弈
1.48小时暴跌12%:谁在抛售原油?7月15日凌晨,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跌破95美元/桶,创下自俄乌冲突以来最大单周跌幅。伦敦布伦特原油同步失守100美元心理关口,交易大厅的电子屏上,每分钟超过2000手的空单砸盘形成瀑布式下跌。数据显示,过去72小时内,WTI原油未平仓合约骤减18%,对冲基金持有的原油净多头头寸降至2021年1月以来最低水平。
这场抛售潮的导火索来自华尔街投行的集体转向——高盛突然将三季度油价预测从130美元下调至105美元,摩根士丹利则警告“全球经济衰退可能吞噬200万桶/日需求”。更致命的是,洲际交易所(ICE)监测到,神秘机构通过算法交易在亚洲时段集中抛售价值47亿美元的原油期货合约,直接击穿多个技术支撑位。
2.需求端惊现“死亡交叉”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,6月原油进口量同比下降10.2%,这是自2020年4月以来首次出现两位数下滑。欧洲炼油厂开工率跌破75%,美国战略石油储备释放量达到创纪录的100万桶/日。更严峻的是,全球柴油库存连续8周下降,裂解价差(CrackSpread)从峰值54美元缩水至28美元,暗示工业活动正在快速降温。
国际能源署(IEA)在7月报告中首次承认:“高油价已引发需求破坏(DemandDestruction)。”数学模型显示,当油价超过120美元时,每维持10天将抑制全球GDP增速0.15个百分点。而当前油价已在该阈值上方运行超过60天,这解释了为何德国6月制造业PMI跌至44.2的收缩区间,美国卡车运输订单量锐减23%。
3.地缘政治暗流下的囚徒困境正当市场聚焦俄乌冲突时,利比亚突然宣布恢复原油出口,日产量从30万桶飙升至120万桶。更戏剧的是,美国司法部默许委内瑞拉向欧洲出口原油,首批200万桶已抵达意大利港口。这些“灰供应”使得欧佩克+的减产协议形同虚设——据路透社统计,6月该组织实际产量超过配额89万桶/日。
伊朗核协议谈判的突破进展更添变数。维也纳消息人士透露,若协议达成,伊朗可在3个月内向市场投放150万桶/日原油,这相当于全球日均消费量的1.5%。而以列军方近期频繁空袭叙利亚油罐车车队的举动,暗示中东地缘风险溢价正在被重新定价。
1.王储的“战略突袭”7月14日,沙特阿美向至少5家亚洲炼油厂发出罕见通知:8月原油供应量将比合同量增加10%。这被视作沙特改变立场的明确信号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在闭门会议上暗示:“欧佩克+可能需要提前结束减产协议。
分析人士指出,沙特此举实为“以攻为守”。当前美国页岩油产量已恢复至1210万桶/日,俄罗斯通过折扣原油维持着1020万桶/日的出口量。若沙特继续减产,其市场份额可能被永久侵蚀。能源咨询公司Rystad测算显示,沙特将油价维持在100美元以上时,其财政盈亏平衡点对应的市场份额需达到23%,而目前实际占比已跌至18%。
2.欧佩克+的“分裂时刻”俄罗斯与沙特的弈进入新阶段。尽管两国在7月初同意将增产幅度维持在64.8万桶/日,但实际执行率仅为目标的60%。阿联酋私下向客户承诺可额外提供30万桶/日原油,哈萨克斯坦则通过里海管道联盟(CPC)加速出口。这种“表面团结、暗地增产”的局面,使得9月欧佩克+会议可能成为“散伙饭”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“去美元化”对石油定价权的冲击。印度以人民币结算俄罗斯原油,伊朗接受数字人民币支付,沙特正与中国磋商部分原油贸易采用人民币计价。这些动向正在动摇石油美元的根基,也迫使沙特重新评估其长期战略——是继续绑定美元霸权,还是转向亚洲需求中心?
3.能源变局中的投资暗线当散户投资者恐慌抛售原油ETF时,华尔街巨头却在悄然布局。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连续加仓西方石油(OXY),持股比例已达19.4%;桥水基金大举买入埃克森美孚(XOM)看涨期权;高盛商品指数基金(GSG)的机构持仓量逆势增长37%。
这些资本大鳄的动向暗示:当前油价下跌或是长期能源短缺前的最后回调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需警惕三大风险:一是美联储激进加息可能引发流动危机,二是欧洲天然气短缺或触发能源替代需求,三是美国中期选举前释放战略储备的政治操作。历史数据显示,当油价波动率指数(OVX)突破60时,往往对应着趋势反转的关键节点——而当前该指数已升至58.7,距离临界点仅一步之遥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3 某某财税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粤ICP备xxxxxxxx号